新闻详情

【“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永和:用“红黄绿”绘出锦绣河山

发表时间:2023-08-25 20:34

图片


  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麓,晋陕大峡谷黄河中游东岸,在这里,黄河一改奔腾之势,留下了她68公里的优雅身姿,形成蜿蜒曲折的七个大湾,统称乾坤湾。登高俯瞰,宛如一条巨龙游走在群山之间。由于历史原因,过去这里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近年来,永和人依靠红色旅游资源和沿黄地理优势,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在河山之间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之路。


图片


  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永和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自西汉置县,隋改名“永和”沿用至今,素有“千年古县”之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永和红色文化厚重,在这片热土上,传颂着东征红军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穿过漫长岁月,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依然激励着永和人民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红军井”位于永和乾坤湾国家地质公园附近于家咀村半山腰的干石畔上,1936年5月,东征红军西渡,几千人马驻扎在于家咀一带。当时正值春季,干旱缺水,为解决于家咀群众和部队生活用水,红军挖凿了一口井,原先只有少量水滴,经过红军挖掘,涌出了甘甜清泉。

  八十多年过去了,由于生态改变,降水减少,黄河岸边许多村子的水井干枯,泉水断流,但“红军井”却四季泉涌咕咕,水流潺潺。现在,经过修葺形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蓄水池群,旁边修筑了古色古香、造型优雅的休憩亭。与“红军井”相隔马路,新建了一片木屋群,木屋里面生活设施齐全,是户外拓展、亲子休闲的理想场所。亭台、楼阁、水榭,共同营造了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和段)一路前行进入东征村,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在青松翠柏掩映中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庄严肃穆。东征村是1936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东征的路居地,村内建有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省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等,为来此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锤炼的党员干部和游客群众提供了平台。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贫困村,沟壑纵横,生态贫瘠,村民收入微薄,村庄日渐凋零。东征村党支部从风貌、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围绕红色旅游,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实施了道路硬化、饮水保障等工程,让这片红色土地依靠乡村旅游走上了小康之路。

  为加快文旅融合,永和县建设了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核心的东征红色文化体验区,依托纪念馆发展农家乐。改造村内闲置窑洞156孔,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窑洞农家乐。“目前,窑洞已经在东征村实现了全覆盖,可同时满足两百多游客的食宿,老百姓的收入稳定增长。”当地一家民宿老板张兰平告诉记者。


图片


  黄河风情书写文旅华章

  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黄河把母亲河最柔美温婉、宁静包容的姿态在这里展现,让乾坤湾成为永和县一张绚丽的名片。

  乾坤湾位于我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晋陕峡谷,辖区内有2个自然保护地,为黄河乾坤湾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这里不仅是国家的文化标识、祖国壮美山河标志性品牌,也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蛇曲群,是研究地质科学和黄河文化的宝贵资源。

  乾坤湾河山相依,岩壁耸峙,鬼斧神工,得自然之雄浑,极天地之大观,呈峡谷之奇景。登上乾坤台,一道雄浑浩荡、大气磅礴的320°大河湾呈现在眼前。“这叫仙人湾,是乾坤湾的第六道湾,也是黄河乾坤湾的最佳观景点之一。”工作人员樊雪告诉记者,“这里曲蛇地貌、河流阶地、风蚀地貌等自然景观丰富独特,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商代遗址等人文景观广域厚重,是黄河蛇曲地貌的典型代表。”

  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永和县西,黄河沿线,陕西与山西交界处,北起英雄湾,南至仙人湾,全长约50千米,东西宽约2千米~13千米,总面积210平方千米,地质遗迹保护面积为152.64平方千米。公园所在的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保存了从中生代三叠纪、新生代第四纪及黄河形成等地质演化记录,其地层中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及所保存的化石,展现了鄂尔多斯地块的古河湖相环境及古地理演化特点,由于地形切割剧烈,区内具有很好的观赏剖面,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另外,此处也是研究新构造运动和沟谷溯源侵蚀及沙土流失的理想场所。

  永和县的标志性道路——沿黄旅游公路,全长45.083千米,像一条彩带,从永和乾坤湾飘向大宁县,串联起山川、田野和村庄,让昔日沉寂的乡间道路变得生动起来。这条旅游公路充分利用黄河岸边独特的黄土地形地貌,把人文风情、自然景观、红色文化有机串联起来,向外界展示独特的黄河文化。行驶在这条路上,远观青山如黛、逶迤连绵,近观树木苍翠、村舍依依,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画卷跃然眼前,以路引景,以景连线,连起了沿线的风光美景,也串起了振兴美丽乡村之梦。


图片


  绿色林田筑起生态屏障

  永和县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山峦起伏,梁峁星罗棋布,沟壑纵横交错。作为沿黄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地区,20世纪70年代起,历届永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矢志不渝,接续奋战,探索运用PVC管输土回填、索道运送苗木等技术,在60°以上的石质山上植树造林76万亩,把荒山沟变成绿水青山,被称为三北防护林教科书工程,永和县也成为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样板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展现永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的模式成效,今年永和县持续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样板县”示范点绿化工程。

  工程布局采用高密度绿化、多树种混交、大树苗栽植,实现一次造林、一次成林成景。工程施工采用垒石坑客土回填的整地模式,栽植地径3公分以上的黄栌、山桃、丁香、金叶榆、火炬和高度1.5米以上的油松、侧柏大苗。在工程施工中,突破了传统的造林季节和方法,利用雨季雨水充沛的优势,带土球、容器袋全冠进行栽植,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多树种配置、多景观体现的效果,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绿化、美化、彩化,为永和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增色添彩,乾坤湾景区周边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也会成为黄河流域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绿化的示范点、科研点、辐射点。

  “山川一日不绿誓不罢休,黄沙一日不降决不收兵。我们林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数十年如一日,迎战风沙暴雨,形成了不求索取、只求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执着的永和林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创造出全国造林工程的精品工程、榜样工程、亮点工程。”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激动地说。

  “南有元阳梯田,北有永和梯田。”永和梯田位于永和县东北芝河源头,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梯田景观。过去的芝河源头,被“荒、穷、冷”围绕,从2010年开始,永和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309平方千米的芝河源头,陆续投入1.8亿余元,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对芝河源头进行了综合治理,打造了近十万亩机修梯田,并对大面积梯田实施农业生产管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诞生于荒原之上,成就于汗水之间”。经过多年建设,永和依托梯田,遍植高粱,形成万亩优质高粱园区,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建设成为全国“坡改梯”的成功典范,带动区域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将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永和梯田已成为一座弥足珍贵的农文旅游资源宝库,“绿、富、美”的画卷由此展开。

  把工程当景点建,把全县当景区建。今天,永和这座山城焕发生机,红色文化、黄河风情、绿色生态的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不肯屈服的永和人,紧紧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又开始演绎新的生态传奇。生态周刊记者 隋萌 文/图

  编辑:致民


分享到:
版权所有:环境网生态三晋
邮箱:stsj0351@163.com